陜金資資訊動態 (2021年9月13日)
1.上海摘下全國綠電交易首單,采購15.3億千瓦時光伏電量訂單。9月7日,全國綠色電力交易試點啟動,來自上海的巴斯夫、科思創、施耐德、國基電子等多家行業龍頭企業拔得頭籌,一舉簽訂了采購寧夏2022年至2026年連續5年間、總計15.3億千瓦時光伏電量的重磅訂單,成為全國綠電交易開市后的首批跨省跨區交易訂單。
2.金堆城鉬業集團有限公司成功實現類石墨烯二硫化鉬應用于鋰離子電池。日前,公司技術中心成功將類石墨烯二硫化鉬應用于鋰離子電池中,并完成電池的充放電性能測試。本項應用不僅可拓寬我公司二硫化鉬的市場,也將為儲能材料的更迭提供新路線。類石墨烯二硫化鉬的二維層狀具有獨特優勢,一方面層狀結構有利于金屬鋰離子在層間快速嵌入、脫出,另一方面該負極材料在脫、嵌鋰前后體系膨脹率低,循環穩定性高;最重要的是類石墨烯二硫化鉬具有較高的倍率容量。以上三點是類石墨烯二硫化鉬能應用于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的優勢所在。
3.石墨烯電池研發取得突破,15秒充滿,比加油還快。近日,位于布里斯班的石墨烯制造集團開發出一種新型的石墨烯鋁離子電池,經過測試之后,可以比目前充電速度最快的鋰離子電池,還要快60倍。該公司計劃將在2024年能為電動汽車提供動力。無獨有偶,愛沙尼亞的超級電容器廠商Skeleton Technologies和德國的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去年推出的“電動汽車超級電池”,這款石墨烯增強型超級電池更是只需要15秒就可以充滿電,而且不會出現老化的問題,能量密度能夠達到600wh/kg,是如今的電動汽車電池的三倍,預計這款超級電池三年之后正式上市。
4.碳基材料更適配大尺寸硅片,金博股份再簽14億大單。上半年業績和股價均刷新高的碳基復合材料及其產品供應商金博股份(688598.SH)再度斬獲兩筆大單,背后買家分別為青海高景、包頭美科,合計金額預估14億元,時間跨度為3年。公司相關負責人對財聯社記者表示,本次簽署的分別為采購框架協議、長期合作框架協議,將與公司產能擴張進度相匹配;執行時間從第4季度開始,對公司今年業績影響較小,未來兩年會體現更多一點;大尺寸硅片廠商對碳基材料需求增加,是因更利于降低成本。
5.8月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上漲9.5%,為2009年以來的最高漲幅。PPI的走高,顯然超出了市場預期。隨著全球經濟的穩步復蘇,前期寬松政策整體在回收的背景下,不少機構認為大宗商品價格繼續大幅上漲的可能性較低,PPI未來走勢是回落的。今年早些時候,PPI上漲更多由鐵礦石、有色、鋼鐵、原油等帶動,8月份PPI回升主要受煤炭帶動,煤炭價格已經連漲5個月。
6.理財公司理財產品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擬出臺。9月8日,中國銀保監會就《理財公司理財產品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征求意見稿指出,理財公司應當建立有效風險隔離機制,防范理財產品流動性風險傳染。理財公司本公司理財產品之間、理財產品與其自有資金之間不得相互進行融資,理財公司及其關聯方不得為理財產品提供任何直接或間接、顯性或隱性擔保,銀保監會另有規定的除外。理財產品擬采用開放式運作的,組合資產的流動性應當與理財產品合同約定的認購、贖回安排相匹配,投資策略應當能夠滿足不同市場情形下投資者的贖回需求,理財產品投資者結構、估值計價等方面安排能夠充分保障投資者得到公平對待。
7.銀保監會啟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近日銀保監會制定并發布《關于開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的通知》,自2021年9月15日起施行。銀保監會率先在工銀理財、建信理財、招銀理財、光大理財開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試點期限一年。試點階段,單家試點機構養老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總規模限制在100億元人民幣以內?!锻ㄖ芬笏募以圏c機構穩妥有序開展試點,做好產品設計、風險管理、銷售管理、信息披露和投資者保護等工作,保障養老理財產品穩健運行。同時,堅持正本清源,持續清理名不副實的“養老”字樣理財產品,維護養老金融市場良好秩序。
8.8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2.96萬億元。央行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初步統計,2021年8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2.96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6295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27萬億元,同比少增1488億元;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折合人民幣增加347億元,同比少增50億元;委托貸款增加177億元,同比多增592億元;信托貸款減少1362億元,同比多減1046億元;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增加127億元,同比少增1314億元;企業債券凈融資4341億元,同比多682億元;政府債券凈融資9738億元,同比少4050億元;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1478億元,同比多196億元。
9.GWEC發布《2021全球海上風電報告》。9月9日,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發布《2021全球海上風電報告》。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海上風電新增裝機6.1 GW,比2019年的6.24 GW略有降低,但GWEC預計2021年將是全球海上風電裝機創紀錄的一年。中國在2020年實現了3GW以上的海上風電新增并網,連續第三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海上風電市場。歐洲市場保持穩定增長,荷蘭以近1.5 GW的新增裝機排在全球第二位,比利時位列第三(706 MW)。
10.《關于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發布。意見提出,加快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建立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拓展市場化融資渠道;研究發展基于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等各類資源環境權益的融資工具,建立綠色股票指數,發展碳排放權期貨交易。要求落實節能環保、新能源、生態建設等相關領域的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地方探索建立綠色績效考核評價機制。
11.國際航運公會制定全球碳排放征稅計劃以加速行業脫碳。代表世界各國船東協會和世界80% 以上商船船隊的 ICS于周五向聯合國國際海事組織(IMO)提交了一份提案,呼吁采取國際公認的市場導向型措施以加快零碳燃料的應用和部署。根據提交至航運監管機構IMO的文件,這項征稅將針對全球貿易船舶(超過5000總噸船舶)向每噸二氧化碳排放進行強制性征稅。這筆款項將用于“國際海事組織氣候基金”(IMO Climate Fund),該基金不僅將縮小零碳燃料和傳統燃料之間的價格差距,還將用于部署世界各地港口所需的燃料補給基礎設施,以供應氫和氨等燃料,確保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行業環保轉型方面保持一致性。
12.全球最大吸碳機投入使用每年可抽取4000噸二氧化碳。近日,全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吸入工廠于9月8日在冰島正式投入使用。工廠中有八組使用了高科技過濾裝置和風扇的設備,可以將二氧化碳提取出來,與水混合,并壓入地底深處進行礦化。工廠每年可從空氣中抽取4000噸二氧化碳,大約相當于800輛汽車的排放量。由于技術尖端、成本極高,目前全世界這樣的工廠只有15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