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實施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三年行動計劃
到2023年
●在重點領域建設50個以上創新聯合體、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及其他新型研發機構,攻克一批支撐產業和區域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
●推廣轉化科技成果1000項以上,引進培育科技型企業達到2000家
●建成雙創服務平臺30個以上,創新基金規模超過100億元,實現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300億元
政策包為創新驅動“保駕護航”
●匯集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出臺的一系列科技創新方面的政策舉措
●涉及科技人才、成果轉化、企業創新、科研平臺、服務體系5大類70條措施
5月21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辦新聞發布會,省委科技工委書記、省科技廳廳長孫科介紹了《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及其政策包有關情況。
根據三年行動計劃,圍繞加速產業鏈和創新鏈深度融合的主線,以西部科技創新港和西咸新區為總窗口,全省其他高新區等都是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突出抓好人才和機制兩個關鍵,聚焦立體聯動“孵化器”、成果轉化“加速器”和兩鏈融合“促進器”三大目標,陜西將把秦創原打造成為全省創新驅動發展的總源頭和總平臺,建設成輻射帶動西部地區乃至全國和“一帶一路”沿線高質量發展的市場化、共享式、開放型、綜合性科技創新大平臺。其總體目標為:到2023年,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在重點領域建設50個以上創新聯合體、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及其他新型研發機構,攻克一批支撐產業和區域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新技術產業化應用不斷壯大,推廣轉化科技成果1000項以上,引進培育科技型企業達到2000家;創新生態環境持續優化,建成雙創服務平臺30個以上,創新基金規模超過100億元,實現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300億元。
三年行動計劃明確了4個方面的任務: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提升產業創新發展能力。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推動創新型領軍企業主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參與,聯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構建企業行業技術創新平臺;以產業創新為重點,圍繞關中先進制造、陜北能源化工、陜南綠色發展等區域創新發展需求,探索“在港孵化+飛地轉化”等模式,鼓勵各市在秦創原建設協同創新平臺。
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加速科研成果轉化和科技人員創業。我省將建立以產業行業分類的科技成果庫,加強科技成果供需對接;支持金融機構在秦創原設立科技金融分支機構,健全技術交易服務體系;構建“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服務體系;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共享機制,健全科研人員股權激勵機制,健全以創新為導向的科技評價體系等。
打造“三支隊伍”,構筑創新創業人才高地。我省將培育、提升一批高水平科技經紀人隊伍,加快創新供給與產業需求高效銜接;打造“科學家+工程師”隊伍,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打造“新雙創”隊伍,以“項目制”培養高層次人才,實現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無縫對接”等。
健全服務要素,優化科技創新環境。我省將設立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推動“政產學研金”結合;加大財政金融支持,3年投入支持資金24億元,募集資金,吸引社會資本設立總規模不低于100億元的天使和成長基金;設立省級資本市場服務中心分中心,加大秦創原內企業上市培育力度;發揮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的核心作用,支持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團隊在秦創原創新創業;統籌關中、陜南、陜北區域協同創新,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黃河流域省區對接,積極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合作,著力打造開放型創新平臺等。
會上,我省發布《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政策包(總窗口)》。政策包匯集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各級相關政府部門、產業開發區等圍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出臺的一系列科技創新方面的政策舉措,包括科技人才、成果轉化、企業創新、科研平臺、服務體系5大類共70條措施。
在加快科技人才聚集方面,共有人才創新創業獎補、落實人才稅收獎勵等2個方面9條措施。在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共有推進高校院所成果轉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支持中直單位成果轉化等3個方面13條措施。在加快企業創新發展方面,分為支持企業科技創新、支持科技成果轉化、培育科技型企業等6個方面18條措施。 這些政策措施在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作為申報窗口統一受理,提供“一站式”服務。后續根據落地項目的實際需求,我省還將繼續研究制定和增補新的支持政策。(記者:張梅)